1927 年瑞典醫師 Patrick Haglund 描述一群患有足跟疼痛,走路困難的患者。
這群患者們的共通點,就是在他們的跟骨後側和周圍軟組織都具有突起變型,因此被後世稱為「哈格倫氏跟腱症候群」(Haglund’s syndrome),俗稱為「突起泵浦」(pump bump)。
現今的臨床定義指的是,跟骨後側骨頭增生(阿基里斯腱 Achilles tendon 根部)加上及周邊軟組織增生或發炎,例如:跟骨後滑囊炎(retrocalcaneous bursitis)或跟腱炎(Achilles tendon bursitis)….等一類的患者。

背景和簡介
Haglund’s deformity 最早由 Patrick Haglund 於 1927 年提出,儘管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臨床病症,但醫療團隊對此種疾病的成因仍然知之甚少。
至今為止雖然沒有確切的病因模型,但醫學界也提出了各種可能的原因,例如:跟腱緊繃、足弓過高和遺傳。
這類型疼痛通常影響中年人,女性多於男性,通常是雙側的。特徵是足跟後部疼痛,卻在休息後更為明顯。臨床中會透過踝關節側向X光攝影,來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哈格倫氏症候群。
疼痛可能是由相關的跟腱和跟後滑囊所引起,但疼痛卻也與其他後足疼痛類似,例如:跟腱滑囊炎、足底筋膜炎和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…等。

與跑者相關之可能原因
當跑步或走路時,阿基里斯腱會因為趾屈而緊繃,阿基里斯腱和跟骨的骨頭之間存在一個滑液囊,滑液囊的目的是減少骨頭和肌腱的摩擦,但因骨頭比較凸,因此當滑液囊減少或是空間不夠,就會增加與阿基利斯腱壓迫的機會,因此當滑液囊被反覆摩擦後,有可能就會腫脹或是造成疼痛。
不過,並不是所有 Haglund’s deformity 的人都會疼痛,臨床上有兩隻腳都有 haglund’s deformity 的患者,也有大部分患者只痛一隻腳。有一些個案是滑液囊加上阿基里肌腱與骨頭的接點處發炎導致疼痛,因此也不一定是腫腫的就會痛,畢竟腳跟處有很多構造受傷或不健康都可能導致疼痛。
因此,臨床中歸納出可能原因如下,例如:過度訓練、過度伸展、過度壓迫、鞋子太緊或不合腳,或由於距下關節脫位而改變足部關節的生物力學,都可能導致這種症狀的發生。
病理學歸納出可能原因
- 遺傳學(遺傳性):患者的骨骼結構可能使他們容易出現哈格倫德畸形。
- 高足弓:高足弓時,腳跟向後傾斜到跟腱(由於插入跟骨上)。因此,由於跟骨後部與肌腱摩擦時不斷受到刺激,骨突出就會形成,滑囊也會發炎。
- 跟腱緊繃:疼痛是由於壓痛和發炎的滑囊受壓而引起的。
- 傾向於用腳跟外側行走: 這會導致鞋底外緣磨損,從而使腳跟向內旋轉。這會導致跟骨與肌腱摩擦;會形成法氏囊,最終會發炎變軟。
- 體重增加
- 受傷
- 不合適/太緊的鞋子:不能抵抗腫塊,但會引起可能導致滑囊炎的症狀。
- 跑步者過度練習。
- 鞋子太緊或不合腳。
- 由於距下關節錯位,足部關節的生物力學發生了變化。
- 一隻高足弓腳
- 跟腱緊繃
X光成像
在側向X光片中,跟骨結節後上部會發現有突起增生(哈格倫氏病變),跟骨囊腫脹,跟腱前囊密度增加,這些發現可能都與跟腱內的跟骨骨刺、以及異位骨形成有關。

而在有問題的部位進行核磁共振 (MRI) 攝影。也顯示出後上跟骨刺激並撞擊跟腱,跟骨後囊中可能存在滑膜增厚和聚集,跟腱插入纖維增厚,以及相鄰跟腱後脂肪墊水腫…等狀況。
這些發現也都與跟腱炎和跟腱後滑囊炎的症狀一致。

症狀
. 跟骨表面出現骨性隆起。凸起然後摩擦鞋的內部並引起刺激和不適。
. 骨頭擠壓跟腱的地方腫脹和疼痛。
. 輕度病例通常在長時間不活動後出現陣發性疼痛,通常是在長夜睡眠或在辦公桌前長時間工作後。疼痛最終會消退,但潛在的狀況仍然存在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病情發展,症狀逐漸惡化。
. 患者的腳持續感到劇烈疼痛,並且他們的活動能力受到嚴重限制。長期磨損和疏忽會導致哈格倫綜合症的慢性病例。
臨床常用治療方式
保守治療包含重新評估患者的鞋子,以及在高弓足的情況下使用足跟墊或腳跟提升裝置 。
有時也會透過石膏來減輕疼痛,並且透過冰敷、熱敷來改善循環減少腫脹;抗發炎藥物(口服或局部)、伸展運動和物理治療都可能可以緩解跟腱的張力。
倘若保守治療無效,則採用跟骨後減壓及跟骨截骨術或截骨術等手術治療方案。
個人臨床治療思維
對我來說,徒手治療其實在此症狀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臨床中會發現很多患者因過多練習導致足弓塌陷,使得跟骨與距骨之間的位置失去連續性,因而使得張力聚集在足跟或是足底處;當然也有很多時候,因為腓腸肌或比目魚肌張力過大,使得跟腱過度緊繃,確實也會產生類似狀況,因此臨床中的鑑別診斷就會是值得關注的重點啦!!!
bone mark、肌肉張力、肌腱和韌帶間張力如果在檢查後都沒發現問題,這時再想到無力的肌肉和關節,以及遠端張力也不遲喔!!
參考文獻: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6060327
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7843738
按讚加入粉絲團